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科教文卫 >

冯清利:山村菊香

来源:河南智库舆情网 作者:洛阳 时间:2023-07-09
导读: 冯清利,宜阳县文联主席,十届县政协常委,四级调研员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洛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 《河南文学》及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,散文刊发于《海外文摘》《散文选刊》《中国铁路文艺》《牡丹》《奔流》《北方文学》《河南日报》《人民铁道》等及中宣部“学习强国”河南学习平台。出版散文集《一路好奇》(团结出版社),作品入选《2021年河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》(郑州大学出版社),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、第五届奔流文学奖优秀奖,主编《宜阳散文选》(群言出版社)。


微信图片_20230709100027.jpg


山 村 菊 香

冯清利


深秋时节,北方的田野里,你能看到的通常是单调的漫漫的暗绿色。春稼秋穑,该忙碌的都忙碌过了,人们开始休养生息。新长出的又一季麦苗,弱弱地集体趴在地上,躲避着将要来临的寒意。


朱家沟,豫西一个百余户的小村庄,凭着一缕清香,凭着一地金黄,偏在这个季节热闹起来。


前年的八月份,朱家沟曾经火了一把、热闹了一番。在流经村庄的运粮河的南岭上,红绿相间,麻味浓郁,几百亩花椒成了秋野的主角。县上在这里举办了第一届花椒采摘节,媒体记者聚焦山沟,漫山遍野彩旗飘飘。50来户贫困户,依靠花椒和勤劳脱了贫。朱家沟名副其实成了红红火火的朱家沟。


殊不知,在岭下运粮河的北面,当年也在默默积蓄着一股力量。那是本村一名干部在进行的另一场产业结构调整。他要在红红绿绿的土地上,再为村里新添一抹色彩——黄色。


微信图片_20230709100310.jpg


对,种菊花。


菊花的黄,艳丽鲜亮;菊花的香,淡雅清幽;菊花的神,俊秀不俗。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,花中四君子(梅兰竹菊)之一,也是世界四大切花(菊花、月季、康乃馨、唐菖蒲)之一。


古人的诗句里,有无数菊花的倩影。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让人诗意萌动;黄巢的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,让人浮想联翩;元稹的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”,让人心有所属。


几株零星的菊花固然让人喜爱,但大规模连片的菊花是什么样的,不到实地,你真难以想象。


从邻近韩城镇的郑卢公路拐进一个小村庄,一路沿着运粮河往上走,行约十几分钟,从车窗里已看到远远的一片醒目的金黄。及至下车走到花前,你虽有思想准备,还是不免会被惊艳到、被震撼到。


四五百亩的土地上,就这一种黄,明丽的黄,炫目的黄;就这一种香,甜甜的香,不腻的香。置身其中,你会不知所措,你会物我两忘。


这铺排开来的菊花,一株株昂首绰立,犹如万千身著黄裳的少年,向阳而聚,朝气蓬勃。这汇聚起来的菊香,一阵阵轻轻流动,如同森林里的静谧气息,入骨清凉,沁心雅香。


再去看远处的绿色,则显得老气横秋,过于深沉了。


近处,几位村民正于花丛间俯身采摘花朵,握锄拿镰的双手开始做起了细活儿;远处,几个身穿汉服的姑娘,翩然于花海清香中,与花合影。花和人相映相谐,不知是花好还是人美,想必是黄花反衬了姑娘的美丽,姑娘映衬了黄花的娇艳。


细看那一朵朵菊花,笑容可掬,好像知道人们喜欢她们似的。当人们走近时,那笑意更加可人了。


谁能说深秋的田野生机不再、活力不再,在朱家沟的沟沟岭岭,爱花爱美的人们流连忘返、热闹非凡!谁能说农民不懂艺术、不懂生活,在朱家沟的运粮河畔,他们无意间把红黄绿三色调配得美感十足、韵味十足,把村里村外打扮得活色生香、岁月含香!


朱家沟海拔400多米高,有岭有水,土质肥沃,这里还真是一片可以大有可为的土地。在村里发展花椒种植成功的同时,能够另辟蹊径,把菊花种出名堂、种出气派,需要一定的胆魄。下定这个决心并坚定实施的,是四十多岁的村干部朱海强。


听镇上的干部说,朱家沟姓朱的不少,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裔。朱海强是一位有韧性、受得了挫折的年轻人。这几年,挺过了艰难、创业成功了,公司去年的利润有500多万元呢。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、农业频道等各大媒体都对他进行了报道呢!


一下子想到朱熹也有咏菊的佳句:青蕊冒珍丛,幽姿含晓露。看来朱家与菊花有缘哪!


见到朱海强时,他刚送走几拨媒体和记者。第一印象,人忙而不乱,瘦而精神。


问起怎么想起种植菊花时,他说,之前曾长期在外跑长途货运,在为安徽王老吉厂、亳州中草药市场运货时,对菊花的广泛用途和市场前景有了了解。


微信图片_20230709100317.jpg


菊花,清肝明目降火,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大量用于中医药。药食同源,不管是饮料类、保健类、观赏类,市场需求量大;菊花芽、菊花叶,能做很多的美食;艺花、切花,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。现在的人们都注重健康、注重养生、注重审美。种植菊花,这条路一定能走得通。


再者,村里虽说种有花椒,毕竟还有点单一。一遇市场波动,收益很难保证。


2016年,在镇村干部和驻洛部队的鼓励支持下,他放弃在洛阳已经营多年、生意尚好的蔬菜批发生意,毅然决然回到村里,租赁承包土地,发动村民种菊。他要闯一闯、试一试。作为村干部,他要让乡亲们的生活真正富裕香甜起来。


万事开头难。起初,几十亩地,管理跟不上,更别说效益。农户有热情,但随意性大,雨天和清晨不宜采摘,他们偏不。朱海强翻来覆去讲道理,他们就是不听。


怎么办?收,不合格;不收,凉了人心。


这些花虽然不能加工使用,但也是乡亲们一朵一朵、耗时费工从枝上采摘下来的。


别无选择,坚持按约定价格收购!


夜幕降临,朱海强站在运粮河畔,看着生于斯、长于斯的土地和常年不竭的流水,感慨万千。之前做蔬菜生意,虽然一样辛苦,但收入稳定可观。回村种菊花,能种好吗?照这样下去,能赔得起吗?


他清楚自己站在了人生的一个新的十字路口。向左,还是向右?向前,还是向后?迈一步,可能山穷水尽;退一步,可能柳暗花明。他在做着自我肉搏,自我决斗。


他感念父母在自己的名字中选用了一个“强”字。是啊,创业哪有那么轻轻松松,种的是菊花,就应该有一股菊花的凌寒傲骨精神!


趁村民和家人不注意,他默默把那些烂掉的菊花倒掉。


妻子无意间发现了他的行为,不解地问:“咱这是图啥?”


一句话问得他五味杂陈。他告诉妻子:咱倒掉的是现金,但收获的却是村民坚持种植下去的信心。要让他们慢慢知道菊花种植也有讲究。


身材瘦瘦的朱海强,日渐跨过了创业的低谷。


种苗也是关键。总买人家的也不是办法。通过反复钻研尝试,他嫁接培育出了自己的品种,留足自用外,开始向南阳、栾川、辛店等地供苗。


朱海强的菊花种植加工也开始步入良性循环。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,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种植模式,为50余户村民提供种苗,教授他们种植技术,并带领他们到安徽大型菊花种植区学习先进技术。现在企业每天用工80余人,一年支付务工人员工资就有20多万元。


接着,他领我们参观了高温杀青、低温烘干等设备和晾晒、筛拣、烘干、包装车间及冷库等。成堆成堆的菊花茶、菊花枕、菊花饮、药用菊花等产品,琳琅满目。


“亩均收入有多少,你是如何销售的呢?”


“3000元—8000元吧。主要通过淘宝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,与国内著名饮料公司王老吉签订了常年供货协议。企业已注册了“鑫天歌”商标。”


在前行的道路上,朱海强踌躇满志。谈及未来发展规划,他说,明年目标:600亩。他的眼神,明亮而坚毅。


看着满怀热忱的他,我想到了一个时下的热词:新乡贤。朱海强身上的“新”,在于他能让土地添彩、土地生香;在于他能奉献于乡、反哺于民;在于他能传承乡风、传递精神。


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野。田野荒芜与葳蕤,仰赖于他的主人。


朱海强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奔赴、也坚信自己奔赴的人;朱海强的田野,无疑是丰饶的,也是瑰丽的。


朱家沟是个小山村,但因朱海强而靓丽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;朱海强是个农民,但因朱家沟而成就了他的人生高度。


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镇上的同志热情地说。


“好嘞!”同行的人异口同声回答。


离开时,朱海强送我们一些菊花苗。回到家,我找来花盆,从公园里兜了一兜腐叶土,浇上清水,把花栽好。顿时,满屋奕奕清芳。看那花儿,冲我盈盈地笑着。


我愿这山村的菊香,永久弥漫在我的生活中……

(该文发表于2023年第六期《奔流》)


53241ac767fb461cb6b991d5d10d658f_tplv-obj.jpg


冯清利,宜阳县文联主席,十届县政协常委,四级调研员。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洛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 《河南文学》及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,散文刊发于《海外文摘》《散文选刊》《中国铁路文艺》《牡丹》《奔流》《北方文学》《河南日报》《人民铁道》等及中宣部“学习强国”河南学习平台。出版散文集《一路好奇》(团结出版社),作品入选《2021年河南文学作品选散文卷》(郑州大学出版社),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、第五届奔流文学奖优秀奖,主编《宜阳散文选》(群言出版社)。

责任编辑:郭跃峥
科教文卫

网站首页 - 地市资讯 - 法制金融 - 科教文卫 - 乡村振兴 - 体育旅游 - 河南要闻 - 舆情焦点 - 智库访谈 - 关于我们 - 信息举报
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dxyqyjy@163.com 举报电话:0371-55550100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|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

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

copyright © 2002-2023 河南智库舆情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21406号-1

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939号